HKUL > Digital Initiatives > Sun Yat-Sen in Hong Kong HKU Library home page Contact us form

image1
image2
image3
image4
image5
image6
image7
image8
image9
居港志士
 
革命期間,許多愛國志士,不分男女、國籍、老幼、賢愚、貧富… 都能一心一德,貫徹始終去努力完成使命。許多身殉、流離、毀家、捐土,在所不辭。香港的居民因著殖民地的優勢,一時瑜亮,當合歷史誌其梗概。今就資料所得,選述人物如下:
 
黃詠襄
 
廣東香山縣人,世居澳門。父名勝,任香港議政局議員,與大律師何啟有戚誼。興中會成立,孫中山以何為香港法律界前輩,關於法律外交事件多就商之。何介紹詠襄入黨,大得眾信任。詠襄好讀易,研究湛深,嘗言物極必反,漢族已有否極泰來之象,清祚覆亡在即,吾人順天應人,此正其時云。興中會機關部命名「乾亨」,即詠襄所定,蓋取乾元奉行天命,其道乃亨之義也。廣州重陽之役,詠襄鬻其蘇杭街洋樓一所,以充軍費,得資八千元,及敗挫,諸領袖多亡命海外,詠襄獨匿居澳門,未幾以病去世。其子慶修,少經商南洋,民國後任商辦廣東銀行暹羅分行經理,從未謁當道,蓋無人知其為建國勛舊之後云。
--- 資料撮錄自《革命逸史》頁9-10
 
李紀堂 (1873-1943)
 
名柏,號紀堂。廣東新會人,富商李陞之第三子。性任俠,好與秘密會黨遊。港商子弟多不脫紈袴結習,獨紀堂活潑好動,事無鉅細,恆喜躬親執役,不假手他人,尤善行獵,鎗法至精。曾受任義勇軍隊長、日本郵船公司港行經理。乙未【1895】九月興中會於廣州失敗,孫中山、鄭士良、陳少白乘船赴日本,紀堂在買辦室聞之,以孫中山為奇人,親登輪拜訪。後為謝讚泰介紹加入興中會,合力救亡。清季革命黨員捐助最鉅者,以紀堂為第一。資助中國日報、各次起義軍餉、提供青山農場予黨人試驗軍火均為人樂道。另生平曾撥款創設格致書院,又商助教育家程子儀成立「釆南歌」劇社,以改良粵劇宣傳革命,成為革命劇團【如振天聲、優天影】的先鋒,亦為港史上不可泯滅之事蹟。
---資料撮錄自 《革命逸史》 頁137-141
 
陳粹芬 (1873-1960)
 
盧慕貞(右)和陳粹芬(左)
祖籍福建,一八七三年生於香港,原名香菱,又名瑞芬,排行第四,故俗稱「四姑」。相傳她在香港認識孫中山,由於志同道合,以後即相偕結成革命伴侶,一直跟隨孫中山,協助革命工作,伺候孫中山及同志等,作飯、洗衣、印刷宣傳品、上下船隻作報訊員,其嫻靜勤勞、刻苦勇毅及不求名位,深受識者讚賞,劉成禺曾為她寫下頌詩 :

望門投宿宅能之,亡命何曾見細兒。
只有香菱賢國嫗,能飄白髮說微時。
日人宮崎寅藏也曾勉勵其弟向她學習。可惜於1910年患上肺結核病,回港治理,才與孫中山分離。惟她一直受到孫中山的關心和孫家(包括孫夫人盧慕貞、孫科等)上下的愛戴。在家中地位僅次盧慕貞,鄉居家譜內其名列於宋慶齡前。孫中山曾把康德黎老師所贈的懷錶(內刻有Y. S. Sun字樣 )轉贈予她,可見對她感情的深度。1960年逝於香港,享年87歲,初葬於九龍荃灣,後來孫氏後人把她遷葬於中山翠亨村孫氏墓地之內。
--資料請詳參李又寧所撰 "一位被遺忘的革命女性 - 陳粹芬" 《傳記文學》第39卷第4期,民70年10月
 
謝纘泰 (1872-1939)
 
字聖安,號康如,廣東開平人。1872年5月16日生於澳洲雪梨,基督信徒。十七歲(1887)年隨家人返港就讀皇仁書院,畢業後任職香港工務局文員十載,後轉任買辦、經理等要職。他熱心愛國,1890 年開始,即從事排滿救國運動,參予輔仁文社和興中會。
1898年(光緒緒廿四年戊戌)六月,他繪製了一幅東亞時局形勢圖。圖中,以熊代俄國、犬代英國、蛙代法國、鷹代美國、日光代日本、腸[蛇]代德國。圖旁題辭:
「 沉沉酣睡我中華,
那知愛國即愛家,
國民知醒宜今醒,
莫待土分裂似瓜。」
分別刊登中西各報,傳頌一時。1902年和英僑克良漢(Alfred Cunningham)、華特(A.G.Ward)集資合創南清早報(今之南華早報),他被舉為買辦及助理編輯,經常以英文撰述,鼓吹革命。1895年興中會之第一篇發表文章 -- 對外宣言,即由他執筆。1899年和關景良醫生合組華商會,1900年致函會督賀爾建設中國的獨立基督聯會等,事事均令他名動香港。此外,印發傳單,公開指責國人迷信風水,在倫敦、星洲、香港公開反對印度輸入鴉片給中國、提倡民間結社、創辦圖書館、贊助天足會、提議立法局華人席位須公選、提倡組織留學生聯會、發表中國在明代己發現澳洲北部之研究….等等論說,在當時確實令中外知識份子對華人肅然相看。
民國建立後,謝纘泰功成身退,未曾向政府有所干求,其畢生引以為憾之事,獨是曾請求胡漢民移葬楊衢雲先烈於黃花崗不果。他生平育有三子四女,卒於1939年4月6日,葬於薄扶林基督教墳場。
---- 資料摘錄自 黃嘉仁 "在香港搞革命的謝纘泰" 《大華月刊》第一卷 第三期 總45期 1967.07.0 1
 
王寵惠 (1881-1958)
 
字亮疇,廣東東莞人,生於香港,肆業聖保羅學校、皇仁書院、天津北洋大學法律系,1900年以最優成績畢業。後赴日本研究法政,獲耶魯大學法學博士,取得英國律師資格,並被選為柏林比較法學會會員, 其所譯之德國民法英文本成為英美各大學通行之教本。又兩度任職海牙常設國際法庭法官,對國際糾紛,輒能引證事例,提出公平中肯意見,令世人驚服並對中國人從此改觀。民前八年,國父發表之英文對外宣言,即出於王氏手筆。1912年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內閣部長,為民國第一位法學家, 著有憲法芻議、憲法危言、比較民法、困學齋文存等。
--- 資料詳參 謝瀛洲《王寵惠先生傳略》
 
陳少白 (1869-1934)
 
名白,字少白。廣東新會縣人,廣州格致書院(今之嶺南大學)開創時第一期學生,受區鳳墀(孫之漢文教師)賞識而介紹至港認識孫中山。被孫中山勸諭改入醫校,作同學二載,切磋談政,最為要好。
 
楊鶴齡 (1868 -1934)
 
為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,與孫中山同鄉同里,相識最早,家世富厚,性頗不羈。有祖產商店楊耀記在香港歌賦街。孫中山有感在校談論時政不便,鶴齡乃於店內特闢一樓為同志聚談之所。
 
尢列 (1865-1936)
 
字少紈,廣東順德縣人,廣州廣雅書院輿圖學堂測繪科學生,自幼好與洪門會黨遊,早年由博濟醫院畢業生族人尤裕堂介紹認識孫中山,是時任職香港華民政務司署文案。

--- 資料詳參 尢嘉博編《尢列 集》
 
 
 
李自重
 
李自重 (後用李炳星),富商李煜堂之子。留日習軍事,結交馮自由,劉成禹等人,加入同盟會。受孫中山委任和馮自由在香港聯絡革命志士。曾於九龍開設光漢學校,特重軍事訓練和教育運動,知名於學界。民國後從商,對港中華人事務均積極參予,貢獻良多。

--資料詳參 《香港華人名人史略》頁53。
 
馮自由 [1882-1958]
 
廣東人。父親馮鏡如為留日華僑,為國父最初在橫濱組織興中會的會長。馮自由十四歲時便認識國父,同盟會成立後獲派到香港與陳少白組織分會,主理辦報籌餉等事務。民國初任政府稽勛局長,彙集革命史料,著有《革命逸史》、《華僑革命開國史》、《華僑革命組織史話》、《社會主義與中國》等書籍,民國47年病故臺北。
 
楊衢雲 (1861-1901)
 
名飛鴻,原名合吉,諱兆春,字肇春,又號衢雲。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三都鄉人。十四歲在香港國家船廠學習機械,因失慎斷右手中三指,乃改習英文,名列前茅。畢業後任香港灣仔國家書院教員,旋充招商局總書記及新沙宣洋行副經理等職。其為人仁厚和靄,任俠好義,初和謝纘泰創設輔仁文社,後加入興中會,為興中會第一任會長。 乙未廣州之役失敗,逃往南洋,再至日本。1900年重返香港於結志街52號設私塾專授英文,次年1月10日,被清廷派兇手陳林刺殺於其授課書館之中。

--- 資料詳參 馮自由《革命逸史》及楊衢雲紀念特輯小組所編《楊衢雲紀念特輯》
 
劉思復
 
劉思復,廣東香山縣人。少有大志,好學能文,十五歲應童子試,補博士弟子員,後專習科學算術,其後留日,參加同盟會。留日學生返國從事革命,劉氏亦回香港協助製炸藥,密謀炸廣東水師提督事敗身傷, 左手被去,入獄兩載,出獄後在港專研無政府主義,創設晦鳴學社、心社,編印民聲雜誌,民國四年積勞而終,時年僅三十一。
 

如對這書目庫有任何建議或查詢, 請以電郵聯絡我們.
image of hkul  
  更新日期: 2006年3月31日 注意:不可過量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