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誕生 : |
|
1866年 11月12日 ( 清同治五年 丙寅十月初六日 ) 孫中山先生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(今中山縣) 翠亨村一簡陋小磚屋中。幼名帝象, 父達成公時年五十四, 楊太夫人則年三十九。達成公早年在澳門當鞋匠, 後返梓佃耕數田, 兼任村中更夫, 以補家計。由於家貧,所以經常以蕃薯為主要食糧。 |
|
|
鄉居 : |
|
在 家族 中,孫中山之童年一如鄉間的孩子一樣,很早便過著協助農事的工作。五歲時,妹秋綺誕生後,長兄 眉 便赴檀香山當華工。他六歲開始即參予家務, 跟隨姊 妙茜 拾柴、撈飼、下田、除草、排水、牧牛等等,從不言苦。有空則在巷里空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,圍坐聽村中太平軍老人馮爽觀等講述 太平天國 或洪秀全反清故事,此外,他會留心聆聽二嬸母程氏或叔父輩講述洋人欺凌國民的暴行等等。十歲才入村塾 馮氏宗祠 讀書, 課餘仍參加農務。有空才與同學楊帝賀、孫梅生等常往村鄰三合會武館觀看練武。他讀書時曾對村塾教師只求背誦,不作講解之傳統教法質疑。更不滿姊姊被纏足,在母親面前為痛苦的家姊抱不平。 |
|
在孫中山的童年時代,中國正經歷回亂、 苖亂、 捻亂、 彝亂,被逼簽訂《中英煙臺條約》,天津發生教案, 俄國侵入新疆等內亂外侮,政治不明的情況。而國外則有法國拼吞交趾、 普法戰爭、 法國爆發革命、 日本侵臺灣等大事。不過相信幼小的孫中山會對在八歲時香山縣的颱風成災,看見村民痛苦無助的經歷,又那時澳門近海溺斃萬餘人的報導等感受會較深。 |
|
|
檀島學習 : |
|
孫中山到達檀香山, 便在茂宜島Kahuluii Island長兄孫眉開設之商店協理店務, 學記帳、珠算 楷奈楷[ Kakua ]方言, 然後入讀盤羅河學校補習算術…等科. 英文一句不曉的他很努力學習, 第二年 九月下旬 孫中山入讀Honolulu 英基督教監理會主辦之Iolani College意奧蘭尼學校 (男子中學), 教材有西方社會政治學說, 自然科學.英語 聖經等. 中學時期的少年孫中山並沒有令家人失望, 他勤奮學習, 課餘還修習中文. 他最愛讀華盛頓、林肯等傳記. 由於喜歡思考, 稍長, 即在課餘時便和同學相談如何改良祖國,那時, 拯救同群之願己在他的心中產生。他在校內熱衷讀聖經及參予宗教活動, 曾欲受洗作基督徒, 郤為兄長阻止. 16 歲夏(7月27日)在意奧蘭尼學校畢業, 考得英文文法第二名, 獲夏威夷國王D. Kalakaua頒發書籍作獎品. 秋, 入美基督教公理會設立之Oahu College奧阿厚書院(高級中學), 本欲讀至畢業後到美國升讀大學, 又因家人意見而打消。 |
|
從上述可見, 初中時代的孫中山是非常乖巧的, 除用心學業外, 一切很順從 家人 和兄長, 他的生活亦很傳統, 他不跟潮流, 並沒有因同學大部份短頭髮而剪掉辮子呢。 |
|
|
1883 7月 |
|
孫中山17歲, 他由檀香山回鄉, 經香港途中, 遇清朝關吏四次借口對旅客勒索, 便憤起抗辯, 不果. 遂向旅客演說, 宣傳中國政治必須改造. 他歸家後並沒有因自己是留國生而不慣家事, 他依舊協助農務, 但他已曉得利用自己有限的能力, 在鄉中籌辦改良教育, 防盜, 街燈, 清道, 防病等事項. 有一事影響他一生的, 就是和 陸皓東 一起毀壞村廟北極殿中的偶像, 被受豪紳地主們所不容, 最後家人相量, 著令他離鄉赴港。 |
|
|
拔萃書室: |
|
同年11月, 孫中山入讀香港英屬基督教聖公會所辦的Diocesan Home 拔萃書室(中學) 12月退學. 年底, 在港和陸皓東等一起決志, 由美 公理會 傳教士喜嘉理牧師 (Rev. C.R. Hager)在 佈道所 施洗, 加入基督教, 受洗時區鳳墀老師為他起了 "日新 " 一名。 |
|
|
中央書院 : |
|
1884年4月15日, 孫中山入讀香港官辦(英國)中央書院(中學), 以 「孫帝象」 名字註冊. 11月綴學赴檀香山, 雖然被兄長斥責他毀壞神偶和受洗入教, 仍協助店舖的工作當店員, 到次年(1885) 5月, 19歲的他還聽從家人主張, 回鄉於同月26日與同縣外壆村人纏足的 盧慕貞 結婚, 鄉居至8月再往香港中央書院復學, 是年清軍擊敗法軍得勝, 郤要在天津簽訂屈辱之《中法條約》, 孫中山痛心國是, 便立志革命。 |
|
1886年春夏間, 孫中山在中央書院畢業, 在 香港大會堂 舉行畢業典禮, 那時他決定學醫, 經喜嘉理牧師 (Rev. Hager) 介紹, 曾入讀廣州美基督長老會所辦之 博濟醫院 附設之南華醫學堂讀書, 除努力習醫外, 他還請一教師陳仲堯教授中國經史, 在校結織鄭士良, 引為知交。 |
|
|
西醫學院 (1887.10- 1892.7) |
|
1887年10月 轉讀 香港西醫書院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, Hong Kong 當時孫中山21歲. 與何啟 、孟生(P. Manson)、康德黎 (Sir James Cantlie)結交。 |
|
1888年3月24日 父親孫達成病逝, 8月 他在西醫書院 第一年考試 獲全級第三名(十三位考生), 化學、物理和生理三科成績優異, 是年12月10日康有為首次上書請求變法. 而清廷亦開始建設北洋海軍。 |
|
1889年7月, 孫中山應書院第二年考試, 名列第一 (考生九位), 他還利用假期回鄉組織青年打更防盜, 親身參加武裝巡邏, 為老農介紹科學選種, 施肥, 考察土壤, 試驗種桑, 更在鄉中發起修橋築路, 是年7月14日, 第二國際在巴黎成立。 |
|
|
雅麗氏醫院 (1890-1892) |
|
1890年夏, 孫中山應書院第三年考試. 該學年由於 修課 減少, 乃常到何啟開辦之雅麗氏醫院從事 臨床實習. 與陳少白、尢列、楊鶴齡結交, 人稱「四大寇」, 課餘時來往港澳, 發表不滿清朝之言論, 也曾上書香山縣退職官鄭藻如, 提出興農桑, 禁鴉片, 普及教育三項建議. 是年國中有江蘇常熟元和農民抗租, 四川大足縣余棟臣起義等大事發生。 |
|
1891年7月 孫中山應書院第四年考試, 名列第一(考生五位), 他於課餘寫稿投港滬各報刊, 鼓吹改造中國, 交遊中結織了鄭觀應, 楊衢雲, 是年(10月20日)家中有喜, 長子孫科誕生, 而國內則有直隸開平煤爌工人罷工和十九省的反洋教風暴。 |
|
1892年7月 孫中山26歲, 他應書院第五考試, 名列第一 (考生四位)繼而參加畢業試, 十二科中有十項獲優等. 23日舉行畢業典禮, 他接受教務長康德黎頒發第一名畢業執照。 |
|
|
澳穗行醫 (1892-1894) 26- 28歲 |
|
1892年秋天, 便到 澳門鏡湖醫院 當西醫師, 以外科和治肺病最為擅長. 12月 他於澳門設中西藥局, 貧者贈診, 聲名鵲起。 |
|
1893年春, 他受澳門葡籍醫生排擠, 改赴廣州行醫, 在西關冼基創設東西藥局, 並設醫務分所於雙門底聖教書樓, 另於石岐鎮設東西藥局分店. 常與陸皓東、鄭士良、陳少白、尢列、程璧光、程奎光等集談政事於書樓後之禮拜堂, 或於廣雅書局內南園抗風軒. 冬, 於抗風軒提議創設興中會, 但欠具體組織. 是年10月, 湖廣總督 張之洞 奏設之漢陽煉鐵廠建成, 湖北織布官局竣工。 |
|
1894年6月 孫中山上書 李鴻章 (全文八千餘字, 曾由上海格致書院院長王韜過目潤色, 並推介予盛宣懷, 羅豐祿助以引見李鴻章 ), 未獲接見. 孫中山起初希望能由有國中能人領導革命的幻想纖滅 7月25日 中日戰爭爆發, 在戰爭的風聲中, 他決心離國。 |
|
|
1894年 28歲 |
|
10月 孫中山從上海經日本抵檀香山。 |
|
11月24日創立興中會, 會員僅20餘人, 另起草了興中會章程, 誓詞有謂 : 驅除韃虜, 恢復中國, 創立合眾政府, 其後別島Ohiu, Paia 等也成立分會。 |
|
|
1895年 29歲 |
|
1月 孫中山由檀香山赴香港, 經橫濱時, 在船上對華僑宣傳革命, 結識商販陳清, 囑他於當地華人照章設立分會。 |
|
2月 孫中山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乾亨行, 作為興中會總機關. 又與陸皓東赴廣州先後建立興中會及各秘機關數十處. 楊衢雲等在港籌措經費, 購運軍械。 |
|
10月10日 在港選定楊衢雲為總辦. 而謝纘泰與《 德臣西報China Mail 》主筆黎德 (T.H.Reid) 《 士蔑西報 》主筆鄧肯( C.Duncan )聯繫, 支持 計劃廣州起義. 惟謀事不密, 港英政府密告兩廣總督, 起義失敗, 陸皓東等就義。 |
|
10月27日晚, 孫中山坐船逃離廣州至澳門。 |
|
29日 孫中山再抵香港。 |
|
30日 孫中山轉赴日本.不久於橫濱成立興中會。 |
|
12月7日 清廣東地方政府以千元花紅 通輯孫中山, 又電各國使館相機緝拿。 |
|
12月中旬 孫中山 斷髮易服 , 赴檀香山, 是年, 長女 孫金琰 生。 |
|
|
1896年 30歲 |
|
孫中山在美向華僑宣傳革命 3月4日 (農曆正月廿一日) 香港英政府公布對孫中山的 驅逐令。 |
|
10月11-23日 倫敦蒙難。 |
|
10月24日在倫敦報紙上發表致謝英政府及書報界。 |
|
11月 孫中山復函英漢學家翟理斯 (H.A.Gile) 所編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撰寫自傳 |
|
12月 孫中山常往大英博物院圖書室讀書著述, 又用英文寫 《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》 |
|
是年次女孫金琬生. 而國內大事則有中俄簽訂《中俄密約》, 《中俄合辦東三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》, 中法《續訂商務專條》, 《界務專條》等。 |
|
|
1897年 31歲 |
|
1- 6月 孫中山居於倫敦 |
|
3月1日 孫中山於倫敦 《 雙周論壇Fortnightly Review 》發表 : China's present and future: " The Reform Party's Plea for British Benevolent Neutrality 中國的現在和未來-革新黨呼籲英國保持善意中立", 在倫敦期間, 多往大英博物館等圖書室研讀, 又數訪憲政俱樂部作調查, 到展覽會參觀, 考察英國社會狀況, 另交結了R.K.Douglas, 南方熊楠, 縑田榮吉, 德川賴倫侯, 愛爾蘭軍事學家摩根(Mulkern), 而撰成的《倫敦蒙難記》在英Bristol出版, 後被譯成中日俄文。 |
|
7月 孫中山 轉赴加拿大 。 |
|
8月 孫中山赴日本, 結識了 宮崎寅藏 、平山周。 |
|
9月 移居東京, 交結日本朝野名臣。 |
|
未往日本之前, 孫中山曾致函港英當局要求獲准在港居留, 港英不予回應。 |
10月4日 港府覆函拒絕. 冬 陳少白在臺北建興中會分會。 |
此年, 法國迫清政府承認不割讓海南島及廣東海岸予他國, 德國強佔膠州灣, 俄國侵佔旅順。 |
|
|
|
|
1898年 32歲 |
|
2月 清政府被迫向英保證不將長江流域各省祖予他國, 又於6月6日中英簽訂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. 6月11日戊戌變法 (至9月21日 ), 7月中英簽訂《借威海衛專條》, 10月義和團在直隸山東起事, 12月23日 梁啟超 在橫濱創 《清議報》。 |
|
|
1899年 33歲 |
|
1月 孫中山在橫濱晤自香港來日之鄭士良。 |
|
秋天 孫中山派陳少白往香港籌辦 《中國日報》 ; 陳抵港後, 設報館於中環士丹利街24號, 不久, 孫中山又派人將印刷機, 鉛字等運送香港。 |
|
是年, 國內大事有 : 英俄協議確認中國長城以北為俄勢力範圍, 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 廣東新安, 東莞人民抗議英國在九龍半島擴大侵佔土地, 中法簽訂《廣州灣租界條約》。 |
|
|
1900年 34歲 |
|
1月20日 孫中山致電在港的彭西轉告菲律賓起義軍, 暫停軍事行動。 |
|
4月3日 謝纘泰在港安排楊衢雲與容閎商談興中會和改良派聯合問題 26日 楊赴日會孫中山, 又是月資助橫濱出版《開智錄》半月刊。 |
|
春夏間 港英策劃兩廣總督李鴻章據華南自主, 在港督卜力(N. A. Blake)授意下, 何啟與陳少白秘商興中會助李之幕僚劉學詢函邀孫中山來粵。 |
|
6月11日 孫中山偕楊衢雲 鄭士良赴港。 |
|
17日抵香港海面, 派宮崎寅藏往見李鴻章。 |
|
7月16日自西貢乘輪抵香港海面, 接得香港警署通知五年驅逐令尚未滿期, 不准登岸 24日他領銜與陳少白, 楊衢雲, 鄭士良, 史堅如等聯名致書港督卜力, 請求英助, 提出平治章程六則。 |
|
10月惠洲三田起義。 |
|
是年國中大事有 : 義和團進入京津, 6- 8月 受到八國聯軍鎮壓及八月中之光緒出逃。 |
|
|
1902年 36歲 |
|
1月28日 孫中山自日本抵香港, 2月回日本 。 |
|
12月13日 孫中山再自日本到香港, 旋赴河內。 |
|
|
是年大事有 : 河南山東團亂, 梁啟超在橫濱創《新民叢報》, 蔡元培 在上海成立中國教育會。 |
|
1903 37歲 |
|
是年大事有 : 俄國拒撤兵東北, 上海舉行拒俄大會. 東京組軍國民教育會, 英兵入侵西藏, 雲南反英修鐵路留學生在東京出版刊物出版 《漢聲》, 隨之各省學生亦紛起創報, 如《浙江潮》, 《直說》, 《江蘇》, 《蘇報》[6月29日 發生蘇報案], 《革命軍》, 《猛回頭》, 《警鐘》 等。 |
|
|
1904年38歲 |
|
8月 孫中山撰寫 "The True solution of Chinese question中國問題的真解決"。 |
|
是年大事有 : 清政府詔令各省設新軍, 旅美華僑回國呼籲修改有關虐待華工條約, 臺灣新竹組成 "復中興會"。 |
|
|
1905年 39歲 |
|
9月 孫中山派 馮自由、李自重 二人往香港、廣州、澳門聯絡, 旋把香港興中會改組為 同盟會 分會, 陳少白任會長。 |
|
10月 孫中山赴越南, 途中船經香港, 與陳少白等在船上討論活動並調解《中國日報》與《有所謂報》在抵美運動上的糾紛。 |
|
是年大事有 : 俄國民主革命爆發, 俄兵犯新疆蒙古, 上海工商界抵制美貨, 中美雙方簽訂《收回粵漢鐵路美國合興公司售讓合同》, 日俄於美Portsmouth簽訂"和約",日取得俄在侵南滿所得之特權,上海工人罷工等。 |
|
|
1906年 40歲 |
|
4月16日 孫中山抵香港, 次日赴日。 |
|
是年大事有 : 南昌教案, 清政府宣佈預備立憲, 張謇, 湯壽潜等在上海成立 "預備立憲公會"。 |
|
|
1907年 41歲 |
|
1月5日 黃興 赴香港籌劃再次起義, 活動月餘折回, 向孫中山匯報。 |
|
3月4日 孫中山被日本驅逐出境赴越南14日抵香港. 下旬, 轉赴新加坡協辦 《 中興日報 》。 |
|
4月 為廣東潮惠欽廉四府起義, 孫中山派 黃興 至港和胡漢民策應聯繫, 事敗. 6月惠州七女湖舉事失利。 |
|
6月11日 同盟會香港分會派 劉思復 炸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被捕。 |
|
是年國事有 : 3 - 4月江浙徽粵搶米潮, 7月30日 日俄首訂《日俄密約》。 |
|
|
1908年 42歲 |
|
2月 清政府加懸二十萬金緝拿孫中山。 |
|
是年大事有 : 日輪私運軍火入中國, 粵商抵制日貨, 清政府公佈憲法大綱及溥儀繼位。 |
|
|
1909年 43歲 |
|
3月8日 孫中山致函支持廣州振天聲粵劇團之巡迴演出, 其上演劇目均有愛國革命色彩。 |
|
10月 同盟會南方支部在香港 黃泥涌道 成立, 胡漢民為部長。 |
|
是年大事有 : 日中簽訂 《吉長新奉鐵路合同》、 《安奉鐵路節略》, 京津東北抵制日貨, 張謇發起各省諮議局在上海組團赴京請願立憲。 |
|
|
1910年 44歲 |
|
1月21日 孫中山把在波士頓籌得之港幣八千元匯香港, 供同盟會作起義經費。 |
|
1月29日 孫中山派黃興由日抵港, 加強同盟會領導。 |
|
6月10日 孫中山抵橫濱, 被著令出境, 化名潛往東京, 25日逐離, 經香港往檳榔嶼。 |
|
7月19日 母親楊氏病逝香港。 |
|
11月 孫中山派趙聲往香港聯絡, 因各地禁入境, 便在檳榔嶼以通信方式運動籌款。 |
|
是年大事有 : 日本併吞朝鮮, 長沙及長江中下游搶米風潮, 山東萬眾抗稅; 後兩廣雲浙江徽河南直隸等亦加入抗行。 |
|
|
1911年 45歲 |
|
1月18日 黃興抵香港, 受孫中山命令主持廣州起義. 月底, 成立統籌部於跑馬地 [ 黃泥涌道 ]三十五號。 |
|
4月 香港組成擁有八百人的選鋒隊 27日廣州起義敗, 林覺民、 方聲洞等72遺骸合葬黃花崗. 孫中山在美連發電報四通往香港查詢情況。 |
|
8月30日 孫中山應黃興要求, 把籌款所得,匯港幣萬元往香港. 革命軍發出的捐款收據。 |
|
|
10月10日 武昌起義成功. 11日佔漢陽, 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, 黎元洪 為都督. 28日黃興抵武漢, 出任革命軍總司令。 |
11月 清任袁世凱 鎮壓革命軍 , 29日 漢口英領事向交戰雙方提出三項議和條件 : 停戰 ; 清帝退位; 舉袁世凱為大總統。 |
|
11月30日至12月3日 同意停戰議和, 決定袁若反正, 即舉為臨時大總統, 並通過 《臨時政府組織大綱》。 |
|
12月2日 設臨時政府於南京。 |
|
1911年12月21日經香港,港人到船上歡迎。 |
|
12月29日 孫中山被17省代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。 |
|
|
1912年 46歲 |
|
1月1日 孫中山至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 發表 就職宣言。 |
|
2日 通電各省改用陽曆, 以1月1 日為 民國 建元開始。 |
|
3日 會議通政府過各部總長及次長名單。 |
|
5日 發表對外宣言。 |
|
22日 列出清帝退位五條件。 |
|
2月12日 清帝溥儀宣退位. 清王朝結朿。 |
|
13日 辭臨時大總統職。 |
|
15日 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, 政府仍設南京。 |
|
3月10日 袁世凱在北京宣任。 |
|
該月政府通令各省廢除刑訊, 禁食鴉片, 不准買賣人口, 限期剪辮等改革社會的法令。 |
|
4月29日 孫中山在廣州答香港電報公司代表。 |
|
5月中旬 孫中山 抵香港, 在港與英《南華早報》記者談話. 27日經澳門返鄉。 |
1912年5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酒店接見 《南華早報》 記者後的報導,當中題及國父對中國當時問題的意見、傳教士的工作、女子地位、撤消通商口岸之原因。 |
|
|
6月15日 由廣州至香港。 |
|
9月11日 袁世凱授命孫中山 "籌劃全國鐵路全權" , 後在長江下游各地參觀及考察。 |
|
是年, 孫中山兩次致電英國倫敦各報及英國國民, 呼籲停止對華貿易鴉片。 |
|
|
1913年 47歲 |
|
6月中下旬 孫中山由滬赴澳門, 旋去香港, 其間, 約陳炯明在軍艦上會面。 |
|
6月23日 孫中山在香港對英《早士蔑西報》記者談當前政局之意見。 |
|
|
1914年 48歲 |
|
10月10日 朱執信 由南洋抵港, 與鄧鏗策劃在廣東發動反袁, 黨人在廣州成立敢死隊、炸彈隊10月下旬 在香港中華革命黨機關領導下, 廣東惠州、 增城、龍門、東莞、博羅、南海等相繼 發動反袁, 惜失敗。 |
|
|
1921年 55歲 |
|
1月21日 下令在軍政府所屬各省之海關, 須服從軍政府之訓令及管轄, 28日通告廣州沙面各國領事, 明收回海關權. 港英當局聞訊, 竟派兵至粵海關以示恫嚇。 |
|
2月8日 孫中山派代表赴香港參加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典禮。 |
|
5月13日 廣州政府外交部就港英政府阻撓群眾集會; 慶祝孫中山就職和捐款支援新政府, 向英駐粵領事提出抗議。 |
|
26日 港督道歉。 |
|
8月 孫中山覆函康德黎夫人, 論及香港之兒童奴工問題, 謂會歇力以赴。 |
|
9月23日 孫中山飭令外交部向英國交涉, 保護南洋華僑教育, 因認為摧殘華僑教育, 無異摧殘國內教育力以赴。 |
|
|
1922年56歲 |
|
1月12日 香港海員大罷工, 持續兩月。 |
|
8月10日 孫中山抵香港, 在途中對隨行人員表示 : 一息尚存, 此志不懈 ! |
|
9月 孫中山與香港 《電信報》記者談話, 認為中國當前處於近代化的當中, 是很需要能對它平等看待和承認它有完全統治權的強國予以幫助。 |
|
10月10日 孫中山為 蔣中正 《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》作序。 |
|
10月21日 簽收 香港總工會捐助 廣東革命軍政府討伐陳炯明之款項。 |
|
|
1923年 57歲 |
|
1月4日 通電廣州, 汕頭, 香港各報館轉廣東全省人民, 聲討陳炯明。 |
|
2月17日 孫中山抵香港, 受到全市人民空前的盛大歡迎。 |
|
18日 出席香港各公團宴會, 贊揚工人明辨順逆, 祈望以後繼續團結救國。 |
|
20日 孫中山在 香港大學禮堂演講 憶述自己的革命思想產生的由來, 指出在香港學習時期的見聞, 對清廷統治下家鄉黑暗狀況的不滿, 導致由市政之研究進而得出關鍵在於 "良好的政府" , 因此大學畢業後, 決定拋棄醫人生涯, 從事醫國事業. 在港期間, 曾以茶會招待香港工商界代表, 並講述關於裁兵築路問題。 |
|
3月30日 孫中山邀集香港紳商來省商討借款裁兵。 |
|
8月 孫中山與宋慶齡登上 永豐艦。 |
|
12月7日接見 《字林西報》記者, 表示政府會截留關餘。 |
|
|
1924年58歲 |
|
10月 陳炯明軍部在港英當局策動上圖謀襲擊虎門。 |
|
11月14日 孫中山抵香港, 旋即轉搭日本 郵船 往上海。 |
|
|
|
以上資料選材自 : |
1. 孫中山年譜 /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,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, 中山大學歷史系合編. 北京 : 中華書局, 1980 |
2. 孫中山在港澳與海外活動史蹟 / 吳倫霓霞等編輯 香港 :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 ; 廣州 : 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, 1976 |
3. 國父年表 / 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輯 臺北 : 中央文物供應社, 民41 [1952] |
|